第五百五十章 无巧不成书_走进不科学
笔趣阁 > 走进不科学 > 第五百五十章 无巧不成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百五十章 无巧不成书

  近地面的水汽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就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对流层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

  对流层再往上的区域,便是平流层。

  平流层也叫同温层,局地高度大约在7-12km至50-65km...也就是六万米左右。

  这层含有臭氧,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不会被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直射。

  在这一层中。

  大气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较弱,因此气流平稳,几乎没有上下对流。

  至于往后的中间层、增温层和散逸层便不多赘述了,它们再上头的区域便是星际空间。

  顺带一提。

  很多人熟知的电离层,其实是中间层与增温层之间一段特殊区域的叫法。

  区分它的方式是物理的电磁作用,和大气标准其实是没什么太大关系。

  至于卫星的高度......这就比较复杂了。

  因为卫星根据实际的飞行高度,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低轨道卫星、

  中轨道卫星、

  以及高轨道卫星。

  大家传统认知....也就是在太空转啊转的卫星,基本上都是高轨道卫星,距离地面3.6万千米。

  但实际上。

  这部分区域的卫星数量并不是最多的。

  数量最多的卫星普遍位于中轨道区域,比如兔子们的空间站的高度就是400千米左右。

  低轨道则一般是侦察卫星的运行区间,例如锁眼卫星就经常可以下降到120千米。

  好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

  看着侃侃而谈的叶笃正,徐云则用手比划了一个区间,对众人说道:

  “没错,从叶主任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在平流层的下端区域,其实存在着一个特殊空间。”

  “那里飞机上不去、卫星下不来,只有极少数的火箭偶尔会从那边穿过。”

  “但事实上呢,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

  “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可谓是无风又无雨。”

  “所以钱一同志,您觉得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呢......”

  说罢。

  徐云将食指和中指伸直,在空中做了个游泳时双脚扑腾的动作:

  “也就是往平流层区域发射上某个可以停滞数日的飞行器,飞行器上装载有数枚特殊导弹。”

  “在u2即将飞抵飞行器下方的时候,飞行器上的导弹落下,然后......”

  “boom!”

  “.......”

  徐云这番话说的相当尽兴,但他对面的钱秉穹和叶笃正却并没有显得特别激动。

  过了片刻。

  叶笃正缓缓的开口了:

  “韩立同志,你说的情景确实很吸引人,但是.......”

  “以我们目前的技术来说,想做到这种效果似乎有些困难吧?”

  只见叶笃正摊开左手,左手大拇指弯曲到掌心,右手食指在大拇指上点了几下:

  “首先,你说的平流层飞行器就是个大问题,我们现在的飞机都飞不上去呢,你用什么东西能把导弹送到平流层?”

  “其次,就算真给你搞出来了飞行器,那么我们如何能知道u2侦察机的具体轨迹?”

  “最后还有一点,你怎么能保证最少数千米、实际差值可能达到一万米的高度上落下的导弹,可以命中u2侦察机呢?”

  叶笃正的问题很尖锐,也很现实。

  要知道。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把飞行器发射到平流层区域——火箭那种途经除外。

  即便是海对面和毛熊也是如此。

  更别说想要发射导弹,就必须要使用火控雷达。

  火控雷达的波频是三毫米x微波,与探测雷达的波段是两种类型。

  根据毛熊公开的信息。

  u2侦查机上有着三台侦测雷达,发现火控雷达信号后,可以在30秒内便迅速拔升高度。

  毛熊之所以可以打下那架u2,真正的核心原因其实并不是单纯靠着技术,而是因为一个老六的存在:

  他们的情报机在很早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侦知,白沙瓦是u2高空侦察机的主要基地之一。

  于是他们派了一个叫彼得的特工,以勤杂工的身份进入了白沙瓦空军基地。

  彼得对停机坪上的u2高空侦察机动了手脚,使其实际飞行高度与显示的高度不一致,最终才让毛熊顺利击落了u2。

  可问题是这年头的兔子压根没办法做到这事儿,倒是大陆内的敌特压力更加巨大。

  因此在叶笃正看来。

  徐云的这个所谓方案,完全就是痴心妄想。

  如果不是考虑到徐云的贡献。

  叶笃正甚至想无聊的挥一挥手,说一声散了散了。

  他身边的钱秉穹看起来也有些失望,毕竟徐云的这个方案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

  而就在叶笃正打算讲些场面话收尾的时候,徐云却开口了:

  “你说错了,叶主任,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件事。”

  叶笃正顿时错愕的抬起头,看向了徐云。

  只见徐云此时像是在回应叶笃正质问的动作似的,先是竖起了左手的一根食指:

  “第一个问题,没错,目前我们的战斗机也好民航客机也罢,确实都没法飞抵平流层。”

  “但是叶主任,你恐怕忘了,我们其实存在另一种很原始的工具,具备做到这一步的可能。”

  叶笃正眨了眨眼,下意识问道:

  “什么工具?”

  徐云闻言转过头,指了指被方钟缠在食指上把玩着的气球,说道:

  “气球,或者说......飞艇。”

  叶笃正声音拔高了几分:

  “飞艇?”

  “没错。”

  徐云点了点头,又做了个量身高的手势,解释道:

  “叶主任,您是气象专家,所以应该对海拔和气压的关系并不陌生。”

  “一般来说,在海拔30km的区域,大气压约为10hpa,真空容器每平米受到的大气压大约为0.10吨,也就是100公斤。”

  “如果充满氦气浮力,那么它的内外压力差还会变小,对材质的要求会更进一步降低。”

  “所以如果设计好翼型升力并且选好材料,我认为飞艇完全有可能上升到平流层的高度。”

  徐云的语气非常笃定。

  因为上辈子在读书那会儿,他就曾经参加过首届“飞航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并且还得到过不错的名次。

  这种设计大赛可不是画个图或者建个模那么简单,需要设计出具体的原理、材料甚至模拟出升力轨道才行。

  最后还要经历过黄瑞松院士、刘永才院士、黄文虎院士、李椿萱院士四位工程院院士的指导点评,才能公布最终的名次。

  后来科大还将徐云他们的飞艇图纸具现成了实物,顺利在平流层停滞了三天。

  “......”

  随后叶笃正思索片刻,对徐云问道:

  “韩立同志,我再问个问题啊——你预想的囊体材料是什么?”

  虽然叶笃正不是飞行器设计的专家,但气象气球之类的设备他倒是接触过不少。

  俗话说得好。

  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嘛。

  动力结构啥的叶笃正不了解,不过材质方面他倒是勉强可以做个判断——要是普通的材质,肯定没法承受平流层的压力差。

  “囊体材料么.......”

  徐云回忆了一会儿,很快说道:

  “囊体材料必须具备质轻、高强度、高导热以及高韧性的特性,所以肯定需要聚脂纤维和涤纶。”

  “另外还最少还需要氟薄膜铝层进行导热——这些以国内的现有工业水平应该都可以生产,但剩下的编织式载荷承载层要求就比较高了。”

  “它需要一种足够细微且牢固的小孔薄膜进行气体交换,材质能够耐高压,孔径最好能达到微米级,而且数量最少要上百张......”

  “当然了,如果没有这种材料,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想想其他办法......”

  提及编织式载荷承载层。

  徐云的眉头便不由微微蹙了起来。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玩意儿是平流层飞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命门。

  飞艇能否按计划上升到对应区域,能否不被压力差破坏结构,很大部分就要依靠这种材料。

  所以别看他嘴上说可以想其他办法,实际上要是这玩意儿不符合标准,后续的很多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但没办法。

  如果在这一步就说自己无能为力,那么徐云接下来的计划就将彻底报废了。

  然而就在徐云眉头紧蹙之际。

  一旁的钱秉穹却非常坚定的开口了:

  “韩立同志,请继续说下去吧。”

  徐云顿时一愣,下意识便抬头看向了钱秉穹。

  抬眼后。

  便对上了钱秉穹极其笃定的目光。

  这种目光徐云有些熟悉,因为之前的老郭就曾经展露过相同的目光。

  徐云:

  “????”

  这啥情况?

  要知道。

  编织式载荷承载层需要的工艺对于目前的兔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难题。

  哪怕是上头现在决定要生产编织式载荷承载层,花费的时间恐怕都要以数月为计——这还是假设兔子们具备生产工艺的最快时间。

  莫非

  与之前的109甲机的存储模块一样,兔子们的库房里还有某些后世未曾解密的东西?

  看着一脸诧异的徐云。

  钱秉穹此时的内心其实也相当微妙。

  这算是无巧不成书了吗

  在听到徐云描述的编织式载荷承载层相关属性的刹那。

  钱秉穹便想到了504厂那批因为参数被动过手脚而无法使用的气体交换膜。

  没错。

  气体交换膜。

  徐云所说的编织式载荷承载层需要的一切特性气体交换膜全都具备,而且精度只会更高,不会更低——这可是离心浓缩铀用的气体交换膜!

  那批气体交换膜的数量大概有三千多片,此时正因为参数错误全搁置在504厂呢。

  连首都那边都对怎么处理这批气体交换膜手足无措,结果眼下徐云居然给出了这么个合适的用武之地?

  真巧啊

  随后钱秉穹深吸一口气,继续对徐云示意道:

  “韩立同志,请继续吧。”

  钱秉穹重复的第二遍‘请继续’。

  总算将徐云的心绪拉回了现实。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继续按照原先的思路说道:

  “解决了导热、气体交换问题后,那么剩下的就是囊体的韧性加固了。”

  钱秉穹点点头:

  “那这个环节需要什么材料呢?”

  徐云看了他一眼,嘴里蹦出了几个字:

  “驴的顶浆分泌液。”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